国家应拿出一部分公立医院作为试点,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改制,改变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医疗格局,充分参与市场竞争,让百姓受益。”近日,全国首家试点取消“以药养医”的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刘建做客人民网时建议,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这对改变我国公立医院的运作机制大有好处。
“京十八条”明确表示,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合作、兼并、收购等多种形式,参与北京市公立医院改制重组。但社会资本却迟迟难以介入,到底面临哪些障碍,如何解开这一困局?
国家鼓励战略投资
2010年12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通知》,积极的政策信号使得各路资本蜂拥而至,跃跃欲试介入公立医院投资。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认为,鼓励社会办医是鼓励战略投资,也就是说,资本起码要有10年的忍耐期,才能在医疗市场获得回报,进而走向良性发展。
当战略投资者参与公立医院改革,不仅会带来大量资金,更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运营手段,并致力于长期合作,谋求长远利益回报。比如台湾的长庚医院,他们到大陆来投资并不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,尤其在厦门长庚医院的投资,目前至少已投入10亿人民币,如果要回收资金,估计需要10年左右。
另外,有些投资者初期是出于财务投资取向,最后可能转为战略投资取向,如广东东莞的东华医院、南京明基医院、长沙旺旺医院等。在投资初期,战略投资者追求的主要是市场存在和市场占有率。
“社会资本进来之后,不要动不动就提分红。”刘建认为,对于投资公立医院的社会资本,应该具备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,10年或甚至更长时间。“你的目的不是赚钱,是占领市场和改变企业形象。”
既要公益又要存活
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院,希望能借此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。否则就变成,老百姓没房子住,政府花钱修了一堆别墅,老百姓还是买不起住不上。
目前,投资者不想把资金投入非营利性医院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说:“某企业办医院,现在院长叫苦连天,企业钱投进去了,不赚钱不说,还年年往里面添钱。企业认为,我养着人,五险一金一样不少,没有政策扶持,比公立医院还要交得多。目前医院不能自我循环,根本不赚钱。企业积极性大受打击,怎么解套成为难题。”